从电力消费视角看中国创新、稳定、包容的进展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基础雄厚,优势很多,没有变。人力资源丰富更加明显。”实际数据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把握有利条件和优势的重要依据。全社会用电量被誉为经济“晴雨表”,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7亿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7、8月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这相当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量。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一个国家的月用电量突破万亿。立足“十四五”收官之年,通过“过万亿”,我们更加真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更加有信心充分利用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聚焦,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显着特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自力更生、依靠科技,培育高水平科学技术,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电气化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发展新赛道的答案新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电力消耗。前三季度,我国用电量近8万亿千瓦时。哪个领域用电量增长最快?我们来看一个场景。陕西杨凌,中国农业“硅谷”,飞机无人机、野外摄像机、温室传感器、物联网支撑智能温室,“空天地一体化”助力高产田。从“靠天吃饭”到“识天行”,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电力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基础”。今年前三季度,主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2%,领先三大工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还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为提高中国现代化风格品质。再看看另一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以72.92%的增速领跑,在建运营的主要数据中心有49个。算力是新的生产力,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赛道之一。算力的竞争是以电力为支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供应能否既绿色又稳定。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后,专业人士将矛头指向美国: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与数据电力消耗和电网约束的争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男人不用说,中心提供了足够的力量。从用电量增长的角度看发展趋势,不仅看到经济因素的活跃,也看到了新的增长引擎。传统产业正在变革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用电量数据就像一张“实物分析表”,全面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健康迹象和新动能。稍微延长观察时间。从“80%以上人口无电”到超过14亿人口“免费用上电”、为全球1/3发电提供更多加油站的绿色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技术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支撑”。高效运用现代科技这个“关键变量”,可以激发新生产力“最大限度增长”。抓住历史机遇,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建设新生产力,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二)稳定,这是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共识。 “高效管理”,中国发展稳中求实,给世界提供了稳定性和确定性。“没感觉”的背后,往往是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有时,“拉闸限电”也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的一大难题。今夏普通家庭对电力供应的“冷漠”,是人们意外造成的。不知道中国经济的“稳定性”。这也让人不禁好奇,在全球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为何中国现在还要“坐稳钓鱼台”呢? “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战略主动出击,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有担当。” “稳”来自于“打好第一步”。面对风险挑战,强化战略思维,变被动为主动。高温气冷堆、可控核聚变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提高能源“硬实力”;白鹤滩水电站、乌兰察布储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建成并在建,形成能源供应“主柱”。能源供应链的“重要大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现代经济的血脉”不会变得“贫血”。从国家眼前和长远需要出发,聚焦能源、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给率;在关系全局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瞄准人工智能、定量信息、先进制造、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科技、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统筹急与缓、办近与远,努力把科技生命线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各领域战略储备,筑牢“压舱石”,打造新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自由度、自主度、安全度。 “稳定”来自“全国一盘棋”。提高处理复杂情况时的一般意识并化危机为机遇。西北的风“点亮”了更大湾区的灯火,西南的水“点亮”了长三角的工厂,电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采购”。高标准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改革红利持续显现。打破“壁垒”、消除“堵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重庆成为第一消费城市;安徽成为汽车制造第一大省;在主要经济省份中,湖北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此前排名6%……抓住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区域战略、重点区域功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发展格局实现了地区强、中国强、回旋的强大潜力、广阔空间”清晰展现。站在大局、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催生更多增长极,增强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稳定性更强。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弘扬中式风格提出了具有主牵引、预防和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全力推动中式风格的发展。前进、目标和指导。出色地执行战略任务,中国巨轮风雨无阻、破浪前行。 (三)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纯粹体现”。在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的同时,居民基本生活电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清晰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的优势是什么。打开中国电力的账簿,一股“卓越感”浮现在脑海中。云南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投资3025万元户户电气工程,投资2.8亿元互联网工程让隐藏在山峦叠嶂的村庄变得灯火通明、产业发达。放眼世界,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国家,但仍然能够实现普遍用电。电力建设和维护成本如此之高,短期内很难收回,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中国现代化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始终造福人民的核心价值取向,融汇了思想本位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忍。绵延1400多公里的南水北调工程,告别了河北省黑龙港流域超过500万人口。经过40多年的激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它位于海拔5,200米。 、5G-A基站为雪域高原开辟数字高速公路……主打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强调从制度上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优势,为“大国”写下鲜明注脚,为人民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投资于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观。心系人民、心系世界利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在巴西,借助中国特高压技术,清洁水电覆盖5个州,满足近2200万人的用电需求;在沙特,500万台中国智能电表支持西部和南部9个地区的智能电网;肯尼亚Garissa 50兆瓦光伏发电中国企业建设的电站不仅满足了38万多人的用电需求,每年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万吨……“大家发展共建才是真正进步,可持续发展才是伟大发展”。 “大国之伟大,在于大局观、大思维、大担当。互利共赢、和谐共生是世界正道、世界之道并存,不确定性、不可预测因素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