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露台创造更多消费可能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年来,屋顶和露台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在新消费的推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蓬蒿剧场的露台上挤满了打卡、拍照的人们。剧院工作人员李波说,2008年剧院开业时,露台是同时开放的,以前观众大多是来看戏的。这两年,它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开来,很多人都涌到露台拍照。不远处,中华书局灿然书店的露台,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露台上种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铃铛,上面刻着文学作品的名字。店长李丽婷表示,书店凭借毗邻的地理优势以商务印书馆大楼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中心,深度融合文化元素,将露台打造成兼具文化联系和自然体验的休闲区。与蓬蒿剧场打造“网红”露台、灿然书店将露台与文化空间融为一体的模式不同,隆福1402咖啡厅的露台更多地用于拓展主营业务。郝经理表示,大多数顾客都会停下来参观露台,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风景。这些露台的实践是城市空间更新的例子。作为一种在城市空间有限资源下生存的方式,梯田经济近年来迅速兴起。从传统的“简单晾晒”平台到如今集戏剧、音乐、餐饮、健身等多种业态于一体,曾经闲置的屋顶露台拓展了新的消费场景。国际S主席周武忠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科学学会教授指出,露台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都市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享受私密空间”的需求。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于海波认为,梯田经济的兴起是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的结果。“市中心土地资源紧张,大量商业建筑、酒店的梯田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既有城市底蕴,又有审美价值的天空,发展潜力巨大。”于海波说。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这一点。今年4月,北京东城区启动“微风露台计划”,在区内建设300余套露台物业;上海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第五立面规划建设》,明确提出“鸟瞰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浙江温州将部分“第五立面”规划建设场地划分为城市古风胜景区、城市名胜区等,精准打造不同的城市形象。无论是“+露台”还是“露台+”,多种业态的露台经济意味着同一天空下的无限可能。周武忠认为,露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灵活的经营情境,个人可以低成本打造花园、菜园、茶酒等轻奢商业,同时也填补了“小而美”的私人消费空白,丰富了城市消费水平。在隆福1402咖啡厅,记者发现露台经济发展也面临挑战。顾客的活动区域几乎与居民的屋顶相连。李波公开承认,在露台上进行活动时,必须严格控制数量,以免扰乱公众。此外,非法改造屋顶、露台引发的问题也引起关注。一些露台改造成商业空间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加墙、改变原有结构和用途等,可能涉及违法建设,可能在建筑结构荷载、防火等方面带来安全风险,保障公共权益和邻里权益。于海波建议,梯田经济应将场地空间结构与城市背景相结合,打造多元特色,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消防设施、消防设施等安全问题。园区流线秩序,保障相关建设、业态、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