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A股13家钢铁企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均增长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桂晓孙 据通化顺ifind统计,截至10月29日,披露三季报的25家A股上市钢铁企业中,有5家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出现亏损。其余20家实现盈利的企业中,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折点,行业正式进入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利润增长的现象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材料成本的下降,二是规则指导下的工业行业纪律和劳动控制。上海钢联智能数字产品研发部分析师甘夏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4年,铁矿石、焦煤等原材料价格高位将导致钢厂长期亏损。但今年以来,以焦煤、焦炭为代表的能源价格持续下跌,给钢厂带来成本效益。同时,流量消费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战略产品结构优化,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和溢价增加,钢铁企业盈利能力显着提升。 “当前,钢铁行业也面临着诸多相互关联的挑战。”陈雷明告诉记者,有一个我供需失衡,总量与需求不足的矛盾相互关联;结构性失衡,高端和低端短缺过于接近;绿色转型压力下,“双碳”目标下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的转型升级将是一项艰巨且深入的系统工程。仅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行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卓创信息钢铁分析师赵泽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卓创信息监测的数据来看,部分钢种的吨钢收益已经为负。行业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市场运行承压。市场能否好转,关键在于供给量大幅改善需求和政策实施的影响。面对短期波动和长期挑战,“减量提质增效”已成为行业共识。甘晓勇认为,目前,钢铁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和阶段性变化、供需变化。如果不实现“减量发展、提质增效”,就难以保证钢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如何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抓住未来发展机遇,也是钢铁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陈雷明认为,行业很多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二是驱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新生产力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三是MGA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从“高能耗、高排放”走向“绿色低碳”;最后,产业形态从“单一制造”转向“智能制造、服务型”。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已经渗透到钢铁行业的各个环节,彻底改写了传统的运营逻辑。 “智能制造作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是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迭代发展,赋能钢铁行业新能力。钢铁行业高水平动态均衡发展。”“需求驱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