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加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改革打破现状,变革建立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破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推动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解决主要矛盾、打造产业链、规划未来路径,对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改革攻坚克难、排除发展障碍。当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常常受到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制约。要精准破除资源、市场、区域联动壁垒。首先,打破“睡眠资源”和“升级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仍存在碎片化开发、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构建“保护先行、创新转型”的长效机制,通过数字赋能和业务转型实现资源价值的跃升。例如,河南打造“河南独有——戏剧奇幻城”主题公园,以沉浸式演出激活黄河文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其次,平衡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力量”的关系。文化旅游的发展不能走“政府调控”的道路,也不能陷入“市场自由放任”的误区。要深化放权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宽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实体。同时,强化政策引导和监管标准,保障行业健康发展。例如,广东设立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湖南规范“剧本销售”等新兴产业。三是打破“区域分割”、“协调发展”壁垒。各地存在资源约束、标准不一等问题,阻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政策互通、标准化。例如,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年票”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90余个景区,共建云贵川渝旅游线路,为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提供可能路径。整合夯实产业基础,系统构建全产业链。克服眼前障碍后,更需要用系统思维夯实发展基础,形成“融合-创新-服务-品牌”的闭环体系。在资源整合方面,我们推动从“分散管理”向“系统运作”转变,打破碎片化。山东组建省级文旅集团解决产业小散问题,甘肃“数字敦煌”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播协同,释放资源汇聚价值。在业务创新方面,我们用整合思维重建产业生态,打破行业边界。例如,上海围绕“可读建筑”启动了广泛的建筑计划,以复兴历史空间;江西开展景德镇陶瓷研究推广生活g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务优化方面,用“智慧治理”重塑游客体验。江苏“苏信欧”搭建了“一站式”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建立了投诉快速响应机制,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也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品牌建设方面,依托“IP文化”提升区域价值。内蒙古“草原那达慕”融合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山西“遇见平遥木里”以现场表演激活资源,不断强化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锚定长远方向,谋划新的发展路径。当前,文化旅游改革已进入马拉里姆水域,必须认清长远方向,避免短期行为,深入推进改革。一是引领数字化转型变革形成并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贵州“一码游贵州”实现了全省客流、航运跟踪,故宫数字文物图书馆开创了文物开放新范式。二是立足各自资源优势,明确定位,以多元化发展解决同质化困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地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态优势地区注重绿色低碳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注重场景集聚和业态业态聚集,形成“各有各的美”的格局。三是深度协作共建共同体,推动从“物理对接”向“化学融合”转变。探索建立跨区域文化旅游收入分配等深层次机制统计分析,在更大范围内打造要素自由流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循环发展。四是以绿色发展维护文化旅游基础,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整个发展过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十五五”新征程开启,文化旅游产业改革必须落地见效。各地要结合实际出台扶持政策,建立跨区域文化旅游协同研讨机制,增强政策链接;设立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支持智慧平台建设和技术应用;完善绿色文化旅游评价标准,引导低碳发展n 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通过制度变革充分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内生动力,将其打造成为带动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引擎,共同谱写强国建设的精彩篇章。 (张彦泰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